本文來源:新華網 閱讀:67087
新華社上海9月25日電(記者吳振東)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51屆會議“2022年環境、發展與人權”云上邊會日前在上海舉行。會議由中國人權研究會主辦,復旦大學人權研究中心、環境資源與能源法研究中心聯合承辦。十余位中外專家學者圍繞環境人權理論、氣候變化與人權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
復旦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副主任唐賢興表示,在過去幾十年環境法治建設進程中,中國將增進和保障公民的環境權利視為國家和政府的責任及義務,為國家立法和政策體系的改革完善指明了方向。近年來,中國形成了多元共治的治理格局,跨部門協同聯動提升執法效能,并且日益注重不同領域人權價值的平衡。
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吳衛星表示,中國近十年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大對環境健康和程序性環境權利的重視,公民享有的環境人權得到了更好保障。此外,中國也正在積極推進生態環境立法領域法典編纂研究論證工作,這將為公民環境權利的實現提供更加堅實的法治保障。
東北林業大學副教授周孜予介紹了我國在保護稀缺資源黑土地方面的舉措,她說,今年8月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強調穩步恢復提升黑土地基礎地力,促進資源可持續利用,維護生態平衡,不僅為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提供了法治保障,也是對農民環境權的有力保護。
當前,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球性議題,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如何保障環境人權引發多位學者討論。印度尼赫魯大學教授阿米塔?辛格認為,權衡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利益是應對氣候變化談判的重要課題。生存權是最重要的人權,代際的平等權尤其值得關注。挪威奧斯陸大學教授安娜?瑪麗亞?隆貝格分享了挪威風電場因損害當地畜牧業及牧民權益而被拆除的案例。她表示,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應注重保護少數群體的權益。
與會專家學者還圍繞消費者權益及保護、公眾低碳權益、氣候變化訴訟等議題展開了深入研討。
(責編:楊光宇、白宇)
主題成就展·重慶連線| “立體交通、山水環繞”的城市畫像 展現重慶多樣面孔
編者按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近日在北京展覽館開展。在這幅面積超過3萬平方米,由圖片、實物、模型等6000多項展
近期,重慶市公安局沙坪壩區分局成功破獲一起新型網絡組織領導傳銷活動案,打掉一個網絡傳銷團伙,抓獲核心犯罪嫌疑人7名,涉案資金8 6億余元,涉及傳銷會員22萬余名,遍布全國21個省市
2022年國慶假期從10月1日至7日共7天。國慶期間,巴南區氣溫將有所上升,市民自駕游、周邊游出行意愿強、需求大,人流車流將增多,結合巴南
九龍坡區市域社會治理創新亮點品牌⑦“賀岱法苑在線”“三個到位”深化法治社區
樓上漏水我家遭殃他是不是要賠償?小區內寵物傷人到底要找誰?這些看似微小的問題卻關系著社區居民們的切身利益。找社區,工作人員無法提供